1、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
高校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一,但伴随微博、微信、微话题、微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的不断出现,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遭到了挑战,而大学生们思想开放、吸收度高、求知欲强,但他们的政治敏锐度、是非分辨能力不健全,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遭到不好的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冲击。
(一)思政理论宣传
校报是进行大学生理论宣传的要紧领地。借助校报地位的权威性、内容的真实性、报道的针对性等多方面优势,在宣传报道中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。以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为例,2013年,学校上下好好学习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;积极深入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;2014年,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要紧讲话精神,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就。每一年度的理论宣传不只着眼于年代热门,更是紧密联系学校实质,在师生中掀起了学习热潮。
(二)积极引导舆论
大众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具备舆论引导的功能,校报作为在高校主导媒体,在舆论引导方面具备要紧有哪些用途。文章的写作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通过联系身边的事例,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视角角度关注校园事件或校园人物,以最快的速度在全校范围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。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第306期,报道了该校李朝晖教授、黄岳同学入选第十三届“南京好市民”的事迹,通过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案例,让学生掌握怎么样考虑、正确做人、分辨是非、把握大局,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。
(三)进行舆论监督
校报可以通过开设校园揭秘、读者信箱等专题或者专栏,对校、院及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,以引起大伙的看重,为广大师生职员反映校情民意、弘扬校园正气提供有效的空间,提升了师生职员的主人翁意识,保障他们的权利。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在2014年开辟“整改在行动”专栏,督促有关部门准时进行整改。
2、高校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
相对于其他新媒体,高校校报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和文化载体,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具体来讲就是舆论的权威性、宣传的针对性与影响的深远性。
(一)舆论的权威性
作为学校官方媒体的校报是学校大事要事的权威发布者道,校报发布学校的教学科研状况、进步规划步骤、党政工作要素等等,这类内容在报道之前都需要经过学校主要点导、分管领导、部门负责人的层层把关,具备高度的权威性;校报有着全国统一的刊号,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督,按期向上级机关申报检查材料,每年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检查,在海量的校内宣传舆论工具中是最合法的。
(二)宣传的针对性
校报依据客观发生的事实进行采写新闻,依据事实发表评论,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常常渗透在对事实的选择和报道中,具备针对性的宣传。校报在保证理论性和严肃性的大首要条件下,可以针对广大师生职员拓展切实有效的舆论宣传。校报可以针对某个热门问题、具体事件,准时把学校的办学思路、阶段任务、改革手段等传达给师生;做到“下情上达”。
(三)影响的广泛性
在校园内,校报是覆盖面最广、最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体。校报是向本校师生免费赠阅,读者覆盖面非常广。以笔者所在的南京晓庄学院为例,校报每半个月都由勤工助学的学生负责发送至学校各院(部)办公室、学生宿舍。同时,校报的报道内容围绕国家大事、方针,贴近校园活动。
(四)看法的渗透性
高校师生追求常识、崇尚真理、拒绝盲从,因此,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僵化的灌输。要让师生们同意某种看法或思想,需要有确凿的事实、丰富的案列、深刻的认识。校报依据事实采写新闻、发表言论,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般是渗透在选择性的报道中,没强制性,然而正是这种开明的报道,让校报更容易得到师生的同意和信任,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,同意校报渗透在其中的看法和建议。
3、新媒体下高校校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渠道
伴随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的飞速进步,传媒形态的多元化并存和新旧传媒产业的整理重组已成大势所需。“微博”“微信”“微话题”“微视频”等“微”年代的到来冲击了校报的传媒地位,但大家也可以发现,“微”年代最大的局限是,不止是字数、时长、规模的局限,更是一种表达方法、思维模式的高度简化。校报面对如此的局面,要达成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,需要坚持党性原则、与时俱进,在内容、形式等各方面革新,多视角、多渠道,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卓有效果。
(一)坚持党性原则达成思想政治教育
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具备鲜明的党性原则,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是高校的师生,他们的价值观、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现着这一年代人的特质。所以,校报需要牢牢守住“党报”的地位不动摇,做到“政治家办报”的党性原则,坚持以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要紧思想为指导,树立科学进步观,全方位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质,以理想信念为核心,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,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,以大学生全方位进步为目的,坚持团结、稳定、鼓劲,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,发挥要紧的舆论导向用途,围绕学校中心工作,把广大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、保护好、发挥好,激励和勉励大伙坚定信心、凝聚力量,为社会进步和学校进步勤奋工作、好好学习。
(二)有重点的策划新闻报道唱响主旋律 校报是新闻的纸质化,为了准时、有效地传最有价值的信息,校报需要科学地进行信息筛选,选取适合的新闻,并对入选的新闻进行有重点的策划报道,依据教育规律和校报读者需要,创造符合市场需要的校报商品。校报面对广师生,为适应他们的不同特征和需要,校报需要调动和应用所有新闻方法和艺术形式,做好策划,让读者认可。每年,南京晓庄学院在校内举行“129诗歌朗诵”活动,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通过策划专版对活动进行报道,并将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佳作推荐到校报,向广大读者宣传。每年暑假,南京晓庄学院都会有几十支实践队伍千万祖国各地进行社会实践,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借助开学的第一期报纸整版策划实践队伍的酸甜苦辣与成就,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激情与奉献动力。
(三)开设专栏潜移默化的健全思想政治教育
专栏是报纸的生命线,贴近师生、内容充实的专栏总是会成为读者阅读校报的选择点。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在2014年,以群众路线为契机向各部门负责人约稿,进行专栏的策划,在校报开辟“整改在行动”专栏,因为角度新颖、文笔流畅,每期都吸引一大量师生读者。南京在2014年举行了青奥会,我校有数百名师生借助暑假时间再赛场充当志愿者,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随即开辟“志愿者故事”专栏,将赛事背后志愿者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向广大师生娓娓道来,吸引了大量读者,提升了师生们的志愿热情。
(四)深度报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
高校校报出版周期一般为一周、两周甚至是一个月,较长的出版周期决定了校报的时效性略差,没办法与以秒为更新单位的新媒体相比,广大师生在看到校报时,其刊登的大多“新闻”已然成“旧闻”。校报在这点上需要避开时间的滞后性,而加大深度报道,吸引读者阅读。深度报道最大的特征地挖掘新闻背后深刻的思想性,引导读者围绕舆论主题展开思索,透过现象剖析本质。深度报道是校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紧渠道之一,也是校报新闻处置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方法。深度报道与传统的“标准配置”的新闻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。再者,校报的读者是广大师生,校园是一个崇尚常识、追求真理的地域,这也对校报的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了市场。《南京晓庄学院报》2013年深度报道了一名务工职员的儿子在校园里溺水,校内互不相识的三名学生成功携手救助儿童,送至校医务室,确保儿童平安后悄然离开。文章一出,在校园内外引起广泛关注。除此之外,该报还深度报道了在云南昆明举行的“青少年爱心大使项目会暨第6批国家级青少年爱心大使培训机构”上,该校张聪同学荣获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“爱心大使”荣誉证书,为该校新增加的社工专业增加了校内外的知名度。
(五)“图文共编”生动再现思想政治教育
稿件是报纸内容,版面是报纸的形式,图片是报纸的闪光点。伴随“读图年代”的到来,图片新闻的愈加遭到看重,“图文共存”才能全方位、立体的展示新闻内容,增加新闻的生动性,从而吸引读者。在版面设计过程中,编辑通过文字配图或者图配文字等方法,或者各种编排方法的运用,如字体、字号、底纹、线条等,表达具备指向性的意义,让编者的编辑思想通过版面设计展示出来,以强化重点报道内容,让大事、要事、深度报道愈加显眼,反映出校报的舆论导向。“图文共编”是校报编辑思想的再现,也是校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渠道之一。